从工业城市到旅游城市的嬗变
——关于巩义市旅游发展情况的调查
为深入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省委九次党代会和市委十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建设最佳旅游环境城市,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撑产业,打造中原旅游区核心增长区,近期,市旅游局组织调研组赴巩义市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以供我市其他县(市、区)和相关部门借鉴参考。
巩义市是全国闻名的工业城市,已连续18年位居河南县域经济首位,连续9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近年来,巩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重点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巩义特色的旅游发展之路。
一、旅游业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
长期以来,巩义始终是河南省县域综合经济实力的排头兵,其第二产业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长期保持在75%以上。在第二产业中,以铝工业、耐材、机械、建材、钢铁、化工、电线电缆等为支撑,其中铝加工、耐材和机械加工等三大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70%左右,其后续发展必然面临环保、资源、政策等发展瓶颈。巩义的发展如何摆脱“路径依赖”?怎样才能更好地破解发展瓶颈,保持巩义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面对这种形势,巩义市委、市政府居安思危、超前谋划,找到了破解难题的方向:坚决向不协调的经济结构动刀。首先,是硬起手腕坚决淘汰耗能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依靠科技创新,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其次,是以郑州都市区建设为契机,依托河洛文化、豫商文化、杜甫文化、宋文化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将巩义打造成为郑州都市区的重要功能组团和休闲观光的后花园。
巩义文化底蕴厚重,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将旅游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用旅游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发展,既能拉动投资和消费,又能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此,旅游业正式走向巩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前台,担当起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角色。
二、以转变领导方式统领的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
找准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但怎么转?是一项重要课题。旅游是个综合产业,一头连着百姓民生,一头连着城市形象。发展旅游,不靠哪个部门单打独斗,必须拧成一股绳,形成全市一盘棋。于是,在问计天下、借鉴经验的基础上,巩义市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明确了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
首先,是统一思想。旅游业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进步程度、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旅游业,对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意义,是巩义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是强化机制。“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旅游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科学统筹”,是巩义旅游业短期内取得快速发展的关键。2005年,巩义便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市有关领导任副指挥长的指挥部,并建立奖惩机制,每个重大旅游项目都有市领导分包负责。期间,虽然领导班子有所更替,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同时结合巩义旅游资源多属文物的特点,从管理体制着手,组建文物和旅游局,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以旅游展示文化,以文化推动旅游,让市民和游客真正享受到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成果。
第三,是政策引导。2005年和2006年,巩义市制订了高质量的《巩义市“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巩义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7年,又出台了《巩义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7—2009)》,每年投入不低5000万元的资金用于景区开发建设,投入200万元资金进行宣传营销,为落实《计划》,巩义市成立了河洛康家(康百万庄园)、杜甫故里、浮戏山雪花洞、青龙山慈云寺4大景区建设指挥部,先后投入资金10亿元,对4大景区进行全新改造。2008年,巩义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和软件管理跃上新台阶。2009年,拍摄制作大型电视剧《康百万》。2010年,《巩义市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出台,巩义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巩义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第四,是加大投入。如今,在巩义南部山区,一条宛若长龙的旅游通道在浮戏山中飞舞,串起竹林镇长寿山、小关镇蝴蝶谷、米河镇明月寺、青龙山慈云寺、浮戏山雪花洞、盘龙山九莲洞等6大景区,这是巩义市改善南部山区旅游环境的重要基础性项目。此外,如投资7亿多元的伊洛河景观带和石河道景观带、投资1.4亿元的新兴路石河道大桥、投资5000万元的青龙山慈云寺景区主干道拓宽改造、投资9000万元的S314旅游通道、投资7000万元的50处城市游园,以及独具特色的佰盛文化步行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和新华路霓虹灯一条街等,无不彰显着巩义发展旅游的决心和成就。
三、悄然转身之后的破茧成蝶
第一,加快了结构调整。大手笔的项目策划和财政投入,不仅改善了巩义的旅游环境,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巩义市共接待游客总数3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亿元,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连续多年以30%的速度递增。与之同步, 巩义市当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91.9亿元,同比增长10.2%,三次产业结构也由2005年的2.1:79.1:18.8转变为2010年的2:75:23。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不仅是巩义发展方式转变的显著标志,也是巩义发展旅游产业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2005年与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对比: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5年 2.1 79.1 18.8
2010年 2 75 23
第二,提升了产业素质。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不仅树立了巩义的新形象,还引来了无限商机。总投资86亿元的浮戏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超过30亿元的嵩顶文化旅游项目即将启动;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的新龙苑度假酒店、华裕建国酒店相继投入试营业。旺盛的人气推动了旅游景区、餐饮、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接待能力明显提升。2006年以来,全市新增3A级以上旅游景区6家,旅游定点接待饭店6家,农家宾馆200多家、床位达到3500余张,投入接待经营的各类景区 (点) 11处,旅行社11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巩义客源市场也由其临近城市逐步向鲁、皖、冀、陕、苏、晋、鄂等周边省份延伸,河洛康家(康百万庄园)景区甚至在港澳台市场也占有了一席之地。
第三,优化了城乡环境。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抓手,强力实施伊洛河综合治理、石河道综合整治和市容市貌集中整治工程,2007年以来,先后对老城区6条主干道和48条背街小巷进行了升级改造,全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8%,绿化覆盖率为37.2%,噪音平均值为53.4分贝,空气污染指数为88.2%;全市新增绿化面积190多公顷、水域面积354公顷,50余处城市游园面貌明显改善。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极大地强化了当地人的生态环保观念。竹林长寿山景区内的村民尝到了红叶节带来的甜头,主动把先前砍做柴烧的丛林灌木保护起来,一到深秋,漫山遍野的红叶犹如一张笑脸,喜迎八方来客。
第四,促进了就业富民。纷至沓来的游客,带来的是百姓收入的剧增。杨树沟景区快速崛起,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人的就业致富。边运红是杨树沟村的一位普通村民,2007年前,其家庭的全部收入来源是丈夫的打工收入,年计约2万元。在发展旅游之后,她家建起了农家旅馆,2011年的毛收入近10万元,迅速实现了脱贫致富。像她这样的家庭,在杨树沟村还有很多。据杨树沟景区副总经理田文斌介绍,2011年,该村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年均收入约10万元,人均收入是景区开发运营前的4—5倍。此外,随着大量游客地涌入,特色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身价鹊起,成为农民另一项增收渠道。一位宋姓村民告诉调研组,今年二三季度,他家仅此一项就增收3000余元。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坚持发展旅游,再过三五年,他家的收入至少还可以翻两番。
四、巩义发展旅游产业的启示
第一,坚持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模式。巩义的实践经验表明,在现今的旅游发展时期,只有坚持政府主导,结合市场化运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充分发挥调控、协调、引导、监督和服务等职能,大力引入战略合作伙伴,逐步建立起系统完备、运行畅通的旅游发展格局。发展县域旅游经济,县域必须有专门的旅游机构和人员,有充足的经费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有科学的规划、行动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在必要时,还需要成立类似旅游发展委员会这样高规格、权威大的机构进行综合管理,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和管理职能。
第二,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巩义的南部旅游通道建设、长寿山景区大型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等,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有提供了良好的出游条件和设施,具备了旅游的便捷性和舒适性,才能吸引来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随着散客、自驾车游客呈现爆炸式增长,建设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已迫在眉睫。首先,是构建快速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推动通往主要休闲旅游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公路建设,形成快速便捷的休闲度假旅游交通网络。其次,是构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旅游接待设施,适应大众休闲的需要,积极引导发展品牌连锁酒店和度假型、会议型、农居型、保健型等各种不同特色的主题酒店,加快自驾车营地、汽车旅馆、露营营地的建设。第三,是构建务实高效的旅游目的地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化、旅游厕所、旅游标志牌、旅游紧急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公共服务保障。
第三,实施景区精品化战略。巩义一方面想方设法挤出资金,增加对旅游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突出重点,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大力加强精品景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精品化景区战略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内抓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外抓整体形象宣传,为重点景区提升品质、规模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重点抓好1-2个龙头景区,培育国际国内知名旅游品牌。各部门应围绕重点景区,按照各自职责增加投入,加快建设。二是提升景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各景区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优质服务,进一步挖掘整理优势资源,创新表现方式,丰富文化内涵。三是创新重点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积极支持旅游景区在开发建设上探索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相分离的模式;在建设资金上多元化,采取贷款、上市和吸引大集团、大公司投资参与景区经营管理等多种模式,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和品位。
第四,针对目标客户群开展旅游营销。巩义立足客源市场定位,采取多样化的营销方式,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近几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其经验表明,在开发拓展旅游市场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细分市场开展有针对性旅游营销,善于通过策划活动制造轰动效应,注重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客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