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5月19日,是经国务院正式确定的我国首个中国旅游日。中国旅游日的设立,将大大增强全民旅游意识、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促进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这不仅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5月19日,是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徐霞客游记》的开篇日。1613年的这一天,徐霞客悠然自在地开始了他又一次重要的外出旅行,如《徐霞客游记》开篇所云:“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此日虽不是徐霞客矢志旅游的始游之日,却是始撰《徐霞客游记》之日,是一个非常值得纪念的日子。这部奇书历400年之久而魅力仍存,可谓经受了时间的检验、历史的检验。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徐霞客作为中国古代旅游史上的标志性人物,被后人称为“游圣”。他的旅游不同于周穆王、秦始皇的帝王巡游之旅,不同于谢灵运、李白的寄情山水之旅,也不同于玄奘、义净的求法之旅。徐霞客是“第一个旅游主体意识觉醒的旅行家”,作为对功名利禄了无兴趣的一介布衣,作为一个真正的身许山水的旅游者,他毕其一生行走在大自然中,足迹遍及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并用自己的旅游实践给世人留下了恢弘巨著《徐霞客游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旅游实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徐霞客游记》在对山川大地进行逼真描画的同时,也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其《纪念徐霞客》一文中对其评价的那样,“作为中华文化滋养出的这位先哲,本能地意识到人类生存中水的要义,人与人之间鱼水和谐的要义,人的品性之上善若水的要义。《徐霞客游记》将三者圆融一体,潜移默化,沁入读者的心灵”。
徐霞客“髫年蓄五岳志”,注定了他与河南、与嵩山的不解之缘。天启三年(1623年)二月初一,38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计划已久的豫、陕、鄂三省之旅。他先由家乡江阴出发,向西经安徽、湖北,北折入河南境,游嵩山后西赴陕西,游太华山(华山)。此后翻秦岭,走商洛,再入湖北,游太和山(武当山),后以汉、江水路东下,于四月初九返回家乡,历时67天。此行之路线,“山谷川原,候同气异”,风光旖旎,历史厚重,徐霞客是收获颇丰,故有游嵩山日记、游太华山日记和游太和山日记三篇述其状。
“游圣”7天走遍中岳
徐霞客的游嵩山日记始于二月十九。在历经十九天的行程后,徐霞客由汝、邓间的陆路大道即今日南阳至平顶山许昌的大道终于进入郑州地界,在黄宗店开始了他的嵩山之旅。黄宗店地名已佚,从徐霞客行走方向来判断,或因音讹,为今荥阳崔庙王宗店(明代荥阳属郑州)。其时仲春,始见麦畦返青。徐霞客由黄宗店右侧登石坡考察了圣僧池,又沿香炉山曲折南行十里后登石佛岭,又经过五里路程,始入密县界。此处古称浮戏山,为嵩山之余脉,距嵩山尚有六十里距离。徐霞客不急于趋嵩山,又折东南向行二十五里经密县县城到了县城东南的天仙院。天仙院内祭祀有黄帝的三个女儿,院内矗立一株巨大的白松。其一本三干肤如凝脂鼎耸霄汉,为密县的一大奇观。此后,徐霞客返回密县县城,又西行三十五里进入登封地界的耿店(即今天卢店镇的景店)停宿,准备次日考察石淙河。是日,约行八十五里。
二月二十,徐霞客从小路南行二十五里,渡溪水,沿着土岗陇脊南行,到达石淙景区。石淙河为颍河支流,源于嵩山东南麓九龙潭,一路陂陀屈曲,河水皆行平地之中,而到了此处,逢一片怒石立于崇冈山峡间,水沁入胁下,水石融和,绮变万端,故素有“小桂林”之称。此胜景给了徐霞客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此后,徐霞客西行十里至告城镇,又西北行二十五里至中岳庙。在其游记中,徐霞客还特别提到告城以北有测景台,但可能因为赶路缘由与之擦肩而过。到达中岳庙东华门时,虽已近日落时分,但徐霞客心艳卢岩,又马不停歇地从庙东北沿山脚行十里到了卢岩寺。“寺外数步,即有流铿然,下坠石峡中,两旁峡色氤氲成霞。溯流造寺后,峡底矗崖,环如半规,上覆下削,飞泉堕空而下,舞绡曳练,霏微散满一谷,可当武彝之水廉。盖此中得水为奇,而水复得石,石复能助水,不尼水,又能令水飞行,则比武彝为尤胜也。”徐霞客对卢岩飞瀑大加赞美,认为其美胜于福建武夷山。他不忍离去,在此徘徊许久,直至天已昏黑才返回中岳庙休息。是日,约行八十里。
二月二十一,徐霞客一大早起来朝拜了中岳庙内供奉的岳帝后便开始登太室绝顶峻极峰。他在当地樵夫的向导下,从东边的金峰玉女沟拾级而上,经天门、大铁梁桥、登高崖、白鹤观、真武庙,直奔峻极峰。当日,天虽浓云如泼墨,徐霞客却兴致勃勃奋力攀登。可惜的是,到了山顶,仍是浓雾四塞,少了些一览众山小的乐趣。下山时,徐霞客同样未选择寻常下山之道,而是求途近选择了从西沟悬溜而下。此路使霞客领略了嵩山险峻程度,并留下深刻的记忆,“始犹依岩凌石,披丛条以降。既而从两石峡溜中直下,仰望夹崖逼天。先是峰顶雾滴如雨,至此渐开,景亦渐奇。然皆垂沟脱磴,无论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势愈壮,一峡穷,复转一峡。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视,吾足不容求处息也。如是十里,始出峡,抵平地,得正道”。 下山后,过无极洞、西越岭,行五里至法王寺。在法王寺,徐霞客见识了寺中特产金莲花,远眺了寺东以“嵩门待月”胜景著名的夹峙两峰,借榻僧寮宿于寺中。是日,虽行程里数减半,但其疲乏程度尤甚平日。
二月二十二,徐霞客出太室山后沿山东行五里,抵嵩阳宫废址(今嵩阳书院),看到了今日尚存的三将军柏和唐碑。他对此处的古柏印象极深,在一个多月后仍念念不忘,在游记中提及“嵩少之间,平麓上至绝顶,樵伐无遗,独三将军树巍然杰出耳”。又东行依次游过崇福宫、启母石,在中岳庙用午饭,并仔细察看了庙内宋、元碑刻。然后转向西行,经登封县城入会善寺,察看了《茶榜》、《戒坛记》等古碑和寺西戒坛废址。最后,西行过郭店村入少林寺,宿瑞光上人房。瑞光上人不见于少林史志,当为少林寺当时的住持。是日,行五十余里。
二月二十三,天气晴好,雾气散尽。徐霞客入正殿,礼佛毕,不顾寺僧“雪深道绝”的劝阻,决意登少室绝顶南寨。在少林寺僧人倩庵的前导下,徐霞客从少林寺南渡涧登山,经二祖庵、炼丹台,奋力向南寨攀登。“从石脊仰攀直跻,两旁危崖万仞,石脊悬其间,殆无寸土。从草棘中莽莽南上,约五里,遂凌南寨顶……盖其顶中裂,横界南北。北顶若展屏,南顶列剑峙。其前相去仅寻丈,中为深崖,直下如剖,两崖夹中,壑底特起一峰,高出诸峰上,所谓摘星台也,为少室中央。绝顶与北崖离倚,彼此斩绝不可度,俯瞩其下,一丝相属。”徐霞客站立在摘星台上,终于舒其凌云之志,一偿前日登太室绝顶之憾事,饱览嵩少胜状。下山时,经龙潭沟出峡返回少林寺的道路依然险峻难行。“下一峰,峰脊渐窄,土石间出,棘蔓翳之,悬枝以行,忽石削万丈,势不可度。转而上跻,望峰势蜿蜒处趋下。而石削复如前,往复不啻数里……仰望前迷路处,危崖欹石,俱在万仞峭壁上,流泉喷薄其中,崖石之阴森崭截者,俱散成霞绮。”这一天,虽然行得很艰辛,但对徐霞客来说可谓最为惬意的一天。
二月二十四这一天,徐霞客主要是休整。上午出少林寺向西北行,过甘露台,访初祖庵,登五乳峰,探初祖洞。随后返回少林寺,在瑞光上人舍用饭。饭后即策骑出少林寺,沿大路向西走过轩辕岭,宿大屯。
二月二十五,西南行五十里抵达伊阙,游龙门石窟。此后,取道关、陕直奔西岳华山而去。
徐霞客此行,以嵩山为中心在河南盘桓了至少7天时间,行程虽短,却饱览河南美景嵩山神奥。在游记中,其不吝笔墨,记山水之胜状极尽周详衍化,尽显嵩山奇峰异水山川秀色。特别是他对石淙河、卢岩飞瀑、太室之雄及少室之险的描写,准确生动,引人入胜,可谓千古美文。如今,400年的时光如弹指瞬间,却也湮没了无数的历史记忆。徐霞客游嵩山时所见的一些美景今已无处寻觅,但我们却可以从其游记中依稀重见。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也使我们更加对徐霞客心怀景慕。国家将其游记开篇之日作为中国旅游日,盖也是一种纪念,促使国民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